现代科技揭秘黔中古人文化生活|持续关注大松山墓群|每日视讯
来源:天眼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4-23 09:32:50

贵州大松山墓群反映了黔中古人的生活、商贸、信仰、丧葬等情况,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据了解,从2022年7月起,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、四川大学、中山大学对大松山墓群开展全面考古发掘。目前,大松山墓群已清理墓葬2192座,出土各类文物4000多件(套),其中370座保存有人体骨骼。

双系酱釉瓷罐(明)。

“通过对人体骨骼年龄的分析显示,平均死亡年龄在38岁左右,从他们的骨骼保存状况来看,几乎没有看到明显的创伤类痕迹,在骨骼上也很少能看到有砍伤等来自外部的暴力伤害,多是一种劳损性的痕迹。”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原海兵认为,大松山附近的古人基本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的小社会,应当没有遭遇巨大的类似战争、疾病等造成群体性大量死亡的现象。

贵州大松山墓群的挖掘与研究是多单位协作,多学科结合的项目,其包括了古DNA、体质人类学、工艺美术、历史学、民族学等研究方向。

“这批墓葬,我觉得是一批世居的少数民族的墓葬,从两晋开始延续到了明代。”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白彬介绍,用一种石头构成波浪墓顶的传统,在当地一直延续没有变化,从材质来看,有很强的延续性。随葬品也没变,这个地方很多这种埋葬习俗,1400年来没变过,有很强的延续性,从DNA的分析情况来看,应该是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。

银梳背(明)。

截至目前,大松山墓群考古现场共清理墓葬2000多座,出土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玻璃等材质各类文物,这些文物不仅能够实证黔中地区的古人拥有较为稳定、和平、富足的生活,同时能够证明贵州早在汉晋时期,就与中原、沿海地区乃至海外地区在文化、贸易等方面产生的联系。

“南印度一带主要是生产钾玻璃,以草木灰一类作为助熔剂,这种玻璃成品中经过检测发现氧化钾,通过珠饰可以判断贵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就通过各种渠道和东南亚一带存在着文化联系,或者是贸易往来。”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德云说。

珠饰(南朝)。

“从工艺的角度来看,主要使用的是拉制的方法,也是域外使用的方法,综合它的形态技术以及成分来看,可以看到它在汉晋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,与印度太平洋区域产生一些文化上的关联。”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黎海超介绍。

“大松山墓群没有见到兵器,我们可以推测,在大松山所在墓群所在的时代,应该是一个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,各个民族,各个群体,大家在一起和平相处,祥和生存。”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映福介绍,从出土的铁器来看,日常生活用具,比如说,三脚架、四脚架的铁釜,实际上最早是出现在巴蜀地区,可以得出结论黔中地区与巴蜀地区不但文化相通,生活习惯也相通。

文/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

图/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

视觉/实习生 明雪

编辑/陈江南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精彩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东卫浴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